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市场地方(12版)

听我讲讲梁大爷的故事
 

  改革开放三十年·工商记忆

  要我说改革开放三十年工商的变化,还得从梁大爷说起。
  1983年秋,镇上李大叔的儿子涛涛中专毕业,分到镇上的工商所工作,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穿上了制服,端上了“铁饭碗”。有一天,父亲也给我讲起涛涛成才的事,并教育我向他学习,将来也争取穿工商制服。“学个啥?这么多的行道不学,你就只知道把孩子往市管会里引,去当那个‘地摊警察’,只晓得收费罚款,掀摊撵人……”镇上梁大爷正巧路过家门口听见父亲在教育我时,便急忙插话。
  待梁大爷离开后,父亲便向我解释。原来,在六七十年代,市场没完全放开,农村集市只允许少量的品种交易,市场监管很机械,监管矛盾突出。那时,梁大爷家生活特别困难,有时悄悄贩购一些花生、棉花去卖,常被市管会的干部撵得“鸡飞狗跳”,有一年冬天还不慎被撵进深水田里去了,冷得患了一场大病。我明白了,三十多年前,“市管会”给梁大爷留下了太深的烙印和伤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交易逐渐放开,商贸流通不断搞活。梁大爷从办粮食加工厂打米磨面到联营跑运输,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便成为镇上有名的“万元户”。后来,梁大爷又改行做粮食生意,越做越红火,赚了不少钱,九十年代成为当地大名鼎鼎的“粮(梁)状元”,周围人还称他“梁百万”。
  2003年,我有幸考入工商部门并分到镇上工商所工作。不久,我便随所里干部去上门验照贴花,当走到“梁百万”粮食经营店,却见门店紧锁,经打听,方知梁大爷最近打牌赌博输了很多钱,正在和家里人闹矛盾,门店停业十多天了。所长当即带领我们赶往梁大爷家,梁大爷以为是找麻烦的来了,连门都不想开。“喂,梁大爷,我们没有别的意思,是想找你谈谈心!”经过喊话,梁大爷终于开门了。“创业艰难,守业更难,生意这么好的粮店要是因为打牌办垮了多么可惜啊!……”我们轮番劝导梁大爷远离赌博,很快使其家庭重归于好,粮食经营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后来,梁大爷逢人便说:“过去市管会把我的生意砸垮,现在工商所却担心我把生意做垮,工商服务在变化啊!”
  “是啊!现在的工商干部都是经过严格考试选拔进来的。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服务水平,近几年工商部门对干部要求很严。”镇上的群众也常这样谈论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市管会到现代服务型工商,工商人的形象在“老顽固”梁大爷眼中悄悄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商部门职能在变化,工作环境设施在改善,人员结构素质在提高,尤其是宗旨服务理念在升华,基层工商的形象在老百姓心中一天一天地高大起来了。
  □陈立新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