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缤纷卖场(23版)

本地卖场不爱“成都造”
 

  日前公布的《“成都造”在零售终端市场调研报告》显示———
  四川省商业连锁协会12月1日公布的《“成都造”在零售终端市场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成都造”产品在零售终端不景气,其市场占有份额为15%,销售占比约为8%。
  据四川省商业连锁协会会长冉立春介绍,本次调查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成都六大卖场王府井百货、茂业百货盐市口店、伊藤洋华堂双楠店、人人乐草市街店、北京华联双桥店和家乐福大世界店,对家纺、服装、鞋、洗化用品、大小家电、食品六大类“成都造”产品1-10月在零售终端市场的采购、销售、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那么,商家是如何看待“成都造”?市场前景如何?
  家纺类市场占有率仅为16%
  调查结果:从各大商场的家纺类调查数据显示,成都造种类大多数以中低端简易套件、散套、小靠垫为主。在零售终端市场占有率为16%,销售额占比为6%左右。大部分家纺类产品为外地品牌,产地多为江浙、上海和广东一带。
  商家看法:“成都造”家纺类产品设计理念陈旧,色彩不够丰富,产品更新速度不快,质量参差不齐。
  前景展望:成都市人人乐商业有限公司百货部经理管跃辉分析,成都消费者对家纺类产品的需求最看重的是物美价廉,对品牌的要求并非特别明显。因此“成都造”家纺产品在重视产品质量和新品开发方面下功夫,前景较为看好。
  服装类
  部分商场不“买账”
  调查结果:“成都造”服饰品牌在零售市场占有率比较低,王府井百货等定位较高的商场,没有采购“成都造”商品的意愿,因此成都造的服装服饰在这类商场中还是空白。在服饰类中,约有40%的为贴牌商品,但也有较受消费者青睐的知名名牌,如:千细、积熙、兰博等。
  商家看法:“成都造”品牌的服饰质量过硬,但品牌缺乏文化内涵,定位不清晰,产品设计盲目跟风,本土企业的设计团队缺乏创新思维,使成都服装服饰一直处于中低端的档次。
  前景展望:一些“成都造”服饰品牌选择在杭州等地注册,借用其产业集群优势,以及品牌服装云集形成的品牌效应优势来为自己的品牌镀金。“成都造”品牌服饰要完成贴牌到品牌的转变,过程还很艰难。
  鞋类
  缺乏市场竞争力
  调查结果:成都作为女鞋之都,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皮革及鞋类的生产基地,其鞋类在成都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占比约9%。
  商家看法:成都鞋业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更新速度较慢,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以及自主研发能力,经营上缺乏战略规划,与本土零售企业缺乏沟通,从而使当地消费者对成都造缺乏认同感。
  前景展望:成都鞋业从进入市场就走的是低端贴牌路线,鞋业进入门槛低,其产品质量控制不严成为其致命伤。金融危机必将对成都鞋业洗牌,留下来的“成都造”走品牌化道路是必然趋势。
  洗化用品类
  缺乏品牌美誉度
  调查结果:“成都造”洗化用品类占有率和销售占有率比较高,约为30%和20%左右。洗涤品牌“红玫瑰”业绩不俗,但仅限于西南市场。化妆品类的“成都造”则属低端档次,仅价格有优势,质量和品牌美誉度与外来品牌差距较大。
  商家看法:成都本土的洗化企业缺少品牌化、营销和市场推广能力。
  前景展望:“成都造”洗化用品与雕牌、榄菊、纳爱斯等强势品牌相比,无论从产品包装,功能开发,新品推出,甚至促销力度方面都差距甚远。企业资金实力达不到,规模上没有优势,面临被兼并或收购、越做越萎缩的危险境地。
  家电类
  本地产品几乎成空白
  调查结果:由于家电目前在各类商品中品牌集中度最高,而商家对家电的供应商的选择也都很严格,市场占有率不高的杂牌产品大多难以进入。这就造成了在成都家电市场本地产品的空白。在伊藤洋华堂500个家电品牌中,“成都造”小家电也只有彩虹电器。
  商家看法:与国内外知名家电品牌产品相比不难发现,成都本土家电企业不仅需要埋头苦干,而且还要求规模和品牌效益相得益彰,才能让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前景展望:采取网络直销的经营模式,最大可能让利于消费者,保护网络商家的利益。直销网络是企业的生命链,大批忠实而智慧的网络经销商,促使企业发展到了成熟的今天。
  食品类
  在市场上占绝对优势
  调查结果:熟食绝大部分为“成都造”,本土包装类食品产品占比为40%,其中粮油类占有率较高。一些知名碳酸饮料、乳制品、瓶装水、方便面、能量运动饮料等在成都均设有生产基地,如康师傅、统一等。由于地理优势和成本较低,“成都造”在食品领域占有绝对优势。
  商家看法:由于口味原因以及本土特色优势,“成都造”食品在零售终端非常受欢迎。
  前景展望:本地的快速消费品利用超市零售店铺的地理优势,可以迅速让消费者熟悉并购买。但由于本地企业规模小,势力弱,容易被外来知名企业收购、兼并。因此本地品牌在守住阵地,确保本地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走出去,打开外地市场。
  舒廷聪
  记者手记
  “成都造”还待升级
  从政府相关部门扶持成都本地产品,制定相关政策以及为本土制造加工企业提供营销参考的角度出发,突出“成都造”很有必要。不过从制造加工全球化发展趋势去考量,突出“成都造”则并非必要。
  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成都造”应该如何界定呢?“成都造”究竟是指其产地在成都,其品牌在成都注册,还是其发起人是成都人,或者必须三者具备呢?“成都造”的概念实际上相当模糊。以西部鞋都为例,不少浙江、广东的企业家在此投资生产,不少知名女鞋在成都有加工厂,但其产地标的却是注册地,或者原本是土生土长的成都品牌,出于战略考虑,将公司开在了深圳,甚至境外。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异地建厂代工生产实际上体现了产业的细分化和专业化,也是产业发展必然的趋势。在突出“成都造”的同时,在考虑给予“成都造”政策倾斜的同时,如何打造产业集群优势,帮助产业升级提高整体水平,无分内外欢迎竞争的态度或许更客观一点。 舒廷聪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