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家居建材(16版)

规范市场需要“铁手腕”
 

  动辄几万元、几十万元的红木家具,无论从材料、造型、工艺等方面来说,都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做家具有面子,做藏品显身份,受追捧自然不由分说。但丰厚的利润也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了非份之想,将红木家具传统的榫卯结构、手工做法,改成机械加工、胶粘钉链;将新料做旧,制成“古物”冒充古董等等,加之消费者本身对红木材质、做工、价格等方面不了解,原本几万元一件的仿古红木圆椅,变成了一些商家口中的“稀有红木家具,促销价8500元”,不知情的消费者购买后才发现是“上了漆的黄木头块块”。
  其实,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人们早已熟知,但为什么仍会有消费者抱怨“红木市场水分大”?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不了解,也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换句话说,就是只知道“红木贵”不知道“为什么贵”,让一些“黑心”商家钻了空子。
  说到底,要规范市场、要维护正规商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就必须依靠国家规定,“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就是如此。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对红木市场上的这类现象并没有听之任之,而是积极出台标准、规定进行约束,从红木材质、用料、工艺到品种、类别、年份等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但可悲的是,尽管有如此详细的规定,市场上的实际情况却并未发生变化,一些商家仍然是“我行我素”,消费者依然是处于被动状态。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监督”与“强制”如何落实的问题,虽然处处有标准,行行有规定,但不是“强制”,人家有权“不听招呼”,有检查的时候就做“表面功夫”,没检查的时候就“我说了算”,这样下去行业肯定得不到规范,“不正之风”将继续滋生,正规商家的市场利益将会被不断“蚕食”。
  由此看来,要想真正规范市场,肃清目前红木市场上的各种不和谐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使用“铁手腕”,变被动“监督”为主动“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定和标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意义上让消费者在购买中不再受骗上当,也不再会有消费者抱怨“原来是上了漆的黄木头块块”。 本报记者刘鑫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