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四川仅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1万所,在校生154.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20%左右 ●新中国成立至今:全省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7万所,在校生1876.9万人,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提高到99.13%和95.9% 2008年底,全省有178个县(市、区)实现“普九”教育,义务教育学校1.8万所,在校生1012.2万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四川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月25日上午,在“辉煌60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通报了60年来四川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实现三大跨越一大突破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教育十分落后,仅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1万所,在校生154.6万人。多数乡镇没有学校,学龄儿童入学率20%左右,每万人口中有小学生仅243人。60年来,我省已初步构建起具有四川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全省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7万所,在校生1876.9万人,教职工90.1万人,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民族地区教育实现大跨越,中职教育实现大突破。 2008年底,全省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提高到99.13%和95.9%,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全省高校发展迅速,到2008年底,拥有普通高校92所,其中国家“211工程”高校5所,“985”重点建设高校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6所,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05.6万人,毛入学率22%,步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2008年底,拥有中职学校676所(含技工校105所),招生规模超过普通高中,在校生达122.5万人。成人教育从无到有,到2008年底,有成人高校22所,在读学生27.4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员278.2万人次。 ■义务教育实现免费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2008年,全省教育部门对948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95.4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对132万寄宿贫困生给予生活费补助。通过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大力实施“两免一补”,我省全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 同时,全省还建立了和完善高校和中职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对就读中职学校的农村1-2年级学生发放助学金,对20%以上的贫困大学生给予国家资助。2008年,中央和省下达高校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3亿多元,资助贫困生24万余人,占在校生28%以上;各高校通过畅通“绿色通道”,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落实各项资助措施,确保贫困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针对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教育收费问题,全省开展了“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创建活动,大力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坚持规范办学,认真清理整顿中小学转制和成人高教校外教学站点,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 ■素质教育迈出新步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推进 60年来,四川省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在探索中前进。中考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并在全省推开,等级制考核、综合素质评价广泛采用。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稳步推进,考试内容、形式和招生模式逐步多样化。高考自主命题、部分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等改革措施,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已进入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四川教育开始由注重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维护学校稳定做出重要贡献。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2008年,全省共有专任教师74.32万人,是1978年的1.4倍,是1949年的11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度提高,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增加。教师资格制度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顺利。 师德建设不断推进,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特别是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广大教师经受住严峻考验,赢得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赞誉。今后,全省教育系统将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努力实现四川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四川教育。 本报记者舒浩摄影罗大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