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打假治劣(06版)

四川省纤维检验局竭力服务民生
 

  整治“黑心棉”检验出效益
  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前身为四川省纺织纤维检验所,成立于1953年。1957年机构曾一度撤销,后于1964年恢复建立。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四川省纤维检验局。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职能的重新定位,变原来单一的棉花签证检验为棉花质量的监督管理及检验。同时,设立“四川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由单纯的纤维检验迈向了纤维、纺织品、服装等纤维及其制品的监督检验,开了全国之先河。
  时光如流水,弹指一挥间。本报选取了四川省纤维检验局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飨读者。
  打击“黑心棉”震动全国
  2001年初,成都市苏坡桥一带的不法商贩用垃圾制作棉被,此事经四川省纤维检验局整治并被中央电视台2001年1月12日的“焦点访谈”栏目报道后,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当即做出批示:这是严重侵害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对这样的违法分子绳之以法,要加大查处力度,对全国其他地方的类似问题要加大打假力度,并责成四川省政府严厉查处。该局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指示,立即行动,由此在全国拉开了严厉打击“黑心棉”的帷幕。
  异地建棉花公证检验实验室
  2004年,面对四川省棉花资源日渐减少的状况,该局积极探索棉花公证检验新路子,率先向中纤局提出建立联合实验室的建议,最终争取到在江苏张家港建立了棉花公证检验实验室。这是中纤局首次调派不同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并开展工作的尝试。
  运行5年来,张家港联合实验室对确保公检企业棉花质量,维护正常的棉花流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四川省纤维检验局也因此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增加了收入,并为该局在国家棉花检验体制改革中,参与新疆石河子棉花公证检验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研制新型帐篷心系民生
  2009年4月,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心系牧区群众民生,在全国率先启动“帐篷新生活行动”。四川省纤维检验局作为“新型帐篷研制”项目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新型帐篷研制科技攻关”专家组主要成员,参加了该项目的调研、新型帐篷研制、征求意见、修改定型等全过程,完成了对105顶新型帐篷样品2000多个参数的检测和分析,并牵头制定“游牧用帐篷”4个四川省系列地方标准。
  建立干茧公证检验实验室
  2008年3月中纤局批准在四川建立了德阳、南充两个国家干茧公证检验实验室。桑蚕干茧公证检验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四川桑蚕干茧交易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公平化,将促使干茧提高质量,结算依据科学化,交易行为更加有序,有力地促进四川茧丝绸产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8月,中纤局批准筹建“国家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实验室(西昌)”。
  成立“四川省纤维纺织计量站”
  1991年,经原四川省标准计量管理局授权,在四川省纤维检验局设立了“四川省第一计量检定站”,开展对纺织专用检验设备的检定/校准,开全国纺专仪器设备检定/校准之先河。2007年12月,该站更名为“四川省纤维纺织计量站”。
  开展牦牛绒理化性能分析研究
  四川是全国牦牛绒主产省之一,牦牛绒主要分布在阿坝、甘孜州等牧区,是当地牧民的主要财产和经济来源。为开发和利用好牦牛绒资源,促进牧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和改善牧区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四川省纤维检验局作为主要研究单位,参加了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牦牛绒理化性能分析研究》的研究工作。
  该项目系统地分析了阿坝、甘孜牦牛原绒、分梳牦牛绒的品质质量,尤其是对牦牛绒的纺纱性能、保暖性能、脱色性能等进行了全面性研究,为牦牛绒生产企业改进工艺,提供了基础研究数据,有效促进了牦牛绒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992年,该局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研制ZPJ-1型智能评茧仪
  四川是全国蚕茧主产省之一。为配合国家鲜茧标准制定,国家质检总局下达了重点科技项目《桑蚕茧干壳量标准检测技术》(编号为2002QK19)研究解决干壳量快速检测新技术。
  四川省纤维检验局作为主要研制单位,研制的“ZPJ-1型智能评茧仪”于2004年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获科技成果登记(应用技术类成果,登记号为2004-213),并获国家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03233259.9)。
  该局参与的《蚕茧质量检测技术与评茧仪器研究》则于2006年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本报记者王瑜君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