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的位置:消费质量报 > 权威发布(07版)

为经济发展插上“标准”之翼
 

  四川发布标准化工作发展报告白皮书
  在知识经济悄然来临的时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标准已成为衡量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5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四川标准化法制建设有了新进步,标准化统一管理有了新内涵,产业标准化支撑有了新成就,高新技术、节能降耗、公共管理、环境保护标准化有了新拓展,标准化工作水平跃上了新台阶。
  成绩:
  标准战略成效显著
  白皮书显示,近5年来,四川坚持依法治“标”,科学制“标”的原则,修订了1个条例,制定了4个规章和2000多项地方标准。2009年3月发布的《四川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省政府第232号令),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区域性地方标准的概念,首次明确了区域性地方标准的法律地位。
  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省共制定地方(含市县区域性)标准共2234项,其中,《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规范》、《地震住宅小区商住楼通信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地震损毁建筑物再生骨料混凝土实心砖》、《四川省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卫生基本条件》、《收奶站管理规范》等多项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对建立四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大力推进全省一、二、三产业标准化工作奠定了法制和技术基础。
  同时,全省已经形成了统一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实施标准战略成效显著。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省累计建立农产品专项标准体系498个,执行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近3000项,制定各类农业地方标准1500项,初步形成了涵盖全省主要农产品的农业产业标准体系。全省已有2900余家企业的4577个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涉及建材、化工、机械、电器、食品、有色金属及通讯器材等众多产业领域,使用采标标志产品3346个,全省支柱产业重点产品采标率达55%左右。
  缺陷:
  标准化意识不强
  不过,四川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标准化意识不强,工作认识不到位等问题。
  白皮书指出,其中,有的企业重销售,轻质量,甚至空谈质量,更缺乏利用技术标准这把利剑来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风险意识;标准化经费不足,体系覆盖不到位,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标准体系尚不健全;标准化水平不高,标准创新不到位,全省支柱产业重点产品采标率约为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标准布局不均衡,结构优化不到位,标准体系的分层结构参差不齐,功能配置不到位;不同标准之间的协调性较差,执行不统一;标准完整性较差,涉及劳动防护、安全卫生和资源环保等内容的要求缺项较多;推进机制不健全,部门协调不到位。
  对策:
  发挥标准化技术基础作用
  如何解决问题?白皮书认为,必须把标准化工作放在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中去认识,放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中去谋划,发挥标准化技术基础作用,努力推动四川经济巩固上行,加快发展。
  白皮书建议,要增强各级领导的标准化意识,带动思想观念大转变,增强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营造标准化工作的大气候;统筹规划,配套实施,将技术标准战略纳入创新型四川建设总体部署;制定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配套的标准化工作中长期规划;实施标准化人才战略,加强标准化人才引进工作;加强标准化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标准化创新体系建设;统筹部署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的配套实施。
  白皮书指出,要加强领导,建立部门协作和政事、政企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引导,出台推进标准化工作的配套政策;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示范,大力推动先进标准的实施,建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和示范点。鼓励科技创新型示范企业与科研机构、普通高校双向“联姻”,把高校、科研单位的现有成果通过标准化这个桥梁,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优势,把市场的潜在需求通过量化、评定,转化为技术标准,积蓄发展后劲,聚集后发优势。
  白皮书强调,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切实提升四川主导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特色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优化工业标准结构,加快推进传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服务标准化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关注民生,保障急需,加快制定构建和谐四川的公共管理地方标准;加快制定环境保护相关标准、节能降耗相关标准、定安全生产标准、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管理标准。
  白皮书还建议,要应对挑战,扩大开放,努力突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健全技术标准体系,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国际标准新动向,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TBT)预警机制,提高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水平。
  本报记者王瑜君文/图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